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人文风情—嫁娶丧葬

        时间:2018-09-04 08:40

        嫁 娶

        辛亥革命前后,紫阳民间媚姻成立的手续,基本是按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迎亲)去完成。儿女婚事,本人绝对不能作主,只能听从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。

        (一)定亲

        定亲分为说媒、拿八字、过门等3道程序:

        请媒人多为男方主动;女方请媒谓之“请倒媒”,为数极少。对媒人的称呼有几种:正二三月称“红叶”,四五六月称“媒红”,七八九月称“月老”,十冬腊月称“冰盘老人”。

        图片2.jpg

        拿八字经媒人说合后,女方父母便将女儿的“八字”(出生年月日的“天干”、“地支”)请人写在一片红纸上,交给媒人带到男方去,这叫“发草八字”。男方接到女方的草八字,要请八字先生把双方的八字进行推算,看双方的八字合不合,这叫“合八字”。同时男方父母还要暗暗祷告祖先或灶司菩萨,把八字压在祖先神龛或灶王爷的香炉下,3天之内(有的7天),家中不发生任何不吉利的事就好;要是打个碗或吵几句嘴,便认为这是姑娘的八字不好,亲就说不成。如果八字合好了,下一步便是“拿红庚八字”。

        双方约定时间,男方准备好一对“庚帖”(约30公分长、二指宽两条红纸,又名“庚书”),先请人将男方的生辰八字写在一条红纸上,一并放入红漆“庚书盒”内,由媒人带上一份礼品,将庚书送到女家。女方敬家神、放鞭炮,主事人将庚书盒迎放在神龛上。酒宴款待媒人,然后打开庚书盒,请人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填在另一条红纸上,交给媒人带回男方,这叫“发八字”。男方同样要敬神放炮,将庚书盒放在神龛上(人们称姻亲是“上了香火堂的亲戚”,原因就在这里)。3天过后.便将双方的庚帖从盒中取出,珍藏于箱。从此,女方就认为“姑娘已是人家的人了。”男方也认为“媳妇等于到家了”。过去这种习俗,胜过法律。

        过门即女婿到女方本家、舅家去认亲,时间多选在春节期间。男方须按女方提出的房数备齐礼品,少则几房,多则几十房。此俗至今未除尽。过门之后,女婿即开始随未婚妻称呼父母姑舅,双方父母亦互称“亲家。”此谓“开叫”。此后,双方便亲密来往,互相帮助。但未婚女婿见不到姑娘面;姑娘要看女婿,只能躲在门缝里窥探。女婿要想知道姑娘长得咋样, 能干不能干,一是听媒人说,二是凭借姑娘的弟兄来推想,俗语:“穿衣裳看袖子,说媳妇看舅子。”

        (二)成亲

        分娶亲和嫁女两方面,一般有如下程序。

        报期男方选好娶亲日期,请媒人通知女方,即为“报期”。女方若因陪嫁赶不起或酒席措办不及要求改期,男方则重选日子再报期;要是男方报的日期正好是姑娘的月经期,女方也要借故要求改期。忌讳语:“‘骑马(月经期)’拜堂,家败人亡。”婚期一经报准,双方就准备办喜事。

        接亲婚期前一、二日,新郎带厚礼请媒人到家款待,并由押礼先生作陪,谓之“启媒”。接着宴请婚期时帮办事务的全体执事,名为“开支客席。”同时,派人将祝神礼(香蜡纸炮或红包)、迎亲礼(新娘用的铜镜及首饰、衣物)、书简(送给女方本家、舅家的礼物)送往女家。迎亲时,先敬神、放炮,而后发轿。迎亲人数要成双;小户人家去时可单,回时必须为双。除媒人外,一律不得是女性。迎亲时的大锣打法很讲究:“紧三下,慢三下,不紧不慢打三下。”富户则可打十二锤:“慢三、紧八、一锤收。”穷人如打了十三锣锤,富户就要出来干涉。民国年间绕溪河李某娶亲,即因打了十三锤锣,被庞姓大户将锣没收。迎亲队伍到达女家房屋近旁,先由报书人在房檐下作揖。女方主事人若招呼说:“不讲究!不讲究!”下报书的人就进屋;若无人理睬,他就要折身返回。过一会再派一人到大门坎以外作揖。若再无人招呼,就再返回,与迎亲大队一同进屋,把“报书匣子”放在神龛上,接着将彩礼摆在桌上,由押礼先生宣读礼目单;女方主事人请点过目。如礼品与礼目单数额不符,就要由押礼先生掏腰包折价。交礼完毕后,将新娘所用礼物仍装回抬盒,抬回婆家。送新娘去婆家的人,名“上亲”,多为新娘的叔婶或兄弟。迎亲队伍返回时,陪嫁在先,陪嫁一到,婆家就迅速布置新房。牵铺的人要有儿有女有福气的妇女。牵床娘子边牵床边念:“牵床,牵床,一对鸳鸯,先生贵子,后生姑娘。”牵好了所有人等一齐退出,门上上锁,防止四眼人(孕妇)、寡妇来坐新娘的床铺,据说她们要是坐了,尔后带不起小孩,不走运气。花轿一到,菜厨师就立即出来“宰煞”:大门口放一张小桌,桌上放一升香米,升子上面用红纸封住,上插一炷香。菜厨师一手拿刀,一手提只雄鸡,把菜刀在轿杠上挡来挡去,铮铮作响,做着要杀鸡的样子。念道:“一个桌子四角方,张郎造起鲁班装,四角雕起云芽子,中间焚起一炉香”。接着抓一把香米,往花轿上边撒边念:“一撒天长地久,二撤地久天长,三撒荣华富贵,四撒金玉满堂……”用手指掐破鸡冠,倒提着绕花轿一周,将鸡血滴在花轿四周。边滴又边念“车马神,车马神,娘家车马请回转,婆家车马出来迎”。毕了,又提着雄鸡,站立轿前念道:“此只雄鸡非凡鸡,王母赐我宰煞的,自从今日宰杀后,百无禁忌,大吉大利!”接着长喊一声“升——”将鸡从轿顶面上“刷”地一下抛过去。抬花轿的人急忙向前走几步,抬前头的轿夫一脚蹬在门槛上,直喊:“升喜!”“升喜!”主事人给他们发了“喜钱”后,才把花轿抬进堂屋。主事人又拿上红包到“上亲”那里取钥匙,牵拜娘子打开轿门,解开扶手带,把新娘扶出来;有的新娘还要婆家给了下轿礼才下轿。在鞭炮鼓乐声中,新娘新郎男左女右,新娘由牵拜娘子牵着;拜祖宗,拜天地,夫妻对拜,拜毕,新郎迅速揭去新娘的盖头。两个端蜡的童男子走前头,新娘由牵拜娘子牵着同新郎并肩步入洞房。牵拜娘子要选儿女双全没怀孕的妇女,“单牵”一人,“双牵”两人。新娘到了洞房,脱去露水衣、裙,与新郎并肩坐在床沿上。一对童男打来两盆洗脸水,新娘只擦擦手,放几个银元或铜板在帕子里,答谢端水童子。接着牵拜娘子端来“龙眼”、“红枣”做的“交杯茶”,新郎新娘先尝一口,牵拜娘子将两杯茶接来在一起互兑一下再递给他俩各饮一口。饮完交杯茶,新郎退出。牵拜娘子将门关上,给新娘“开脸”、“梳妆”:先将草木灰或石灰撒在脸上,用两根花线扫着将脸上汗毛拔掉:将新娘的长发辫打开,挽成髻(俗称“牛屎巴”),戴上首饰。

        送亲人要避“拜堂”。快到婆家时,须在路旁找一人家休息,估计拜堂毕后再动身。婆家则派人往迎上亲。城关和一些地方还摆“接路酒”:在离婆家不远处置一酒席,请女上亲入席就餐。但这是摆样子的。送亲人须施礼谢绝;若入席则落笑柄。

        酬客最主要的是酒。至今,“办酒”、“喝酒”仍为“办喜事”、“赶喜事”的代名词。结婚日为“正酒”,大摆酒席酬客,主要招待上亲。有几名上亲就须设几席,一席不能容两名上亲。上席大边的席位历来都是上亲坐。别人要是去坐了,众人都笑骂他是“野舅子”,还非让位不可。

        闹房酬客以后开始,“三天不分大小”,老幼尊卑不分,少文雅风气,多粗鄙习俗。有的甚至逼迫新娘新郎做出一些不堪入目的动作。新婚夫妇要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。若有抵触情绪或发脾气,就得罪了客人,不欢而散。此徭至今未改。

        拜客婚后次日进行。拜客的对象,主要是姑、舅、姨、表等至亲。新婚夫妇先拜家神,然后在支客或管礼先生的主持下,喊一个,拜一个。每拜一个人、端盘人就上前接礼,受拜人便掏钱放入盘中。端盘人觉得谁的礼钱没送够,就伸着盘盘喊他“高升!”“再高升!”有的把身上的钱“高升”完了,端盘人还在喊“再高升”,就只好请人担保,约定时间到家里去取多少钱或拉猪拉举或背粮食若干。拜客是婚家再捞钱的好机会。有些花不起钱的亲戚,只好在拜客时偷偷溜走。拜客完毕后,接着“散客”:向所有来贺喜的亲友及办事人赠送鞋袜、手帕、枕头之类小礼品。“散客”后,客人大都离去。

        圆饭“拜客”次日,新娘亲自下厨房帮厨,做一餐较为丰盛的菜饭招待被留下的客人。客人入席后,新郎新娘应逐席敬烟和酒。

        回门婚后第四日,夫妻到娘家看望老人,住2~3日再返回婆家,整个婚仪即告完成。事后再酬谢媒人:或送谢媒礼,或宴请。

        嫁女俗谚:“养女是个赔钱货”——它反映了紫阳的婚俗特点。姑娘出嫁,必办陪嫁。小康之家4~8抬,富家12~24抬不等;穷人亦须做口白木箱,或一床新竹席。富豪大家还有陪嫁丫环、土地的。民国中期,汝河内张家某女嫁往汉阴县堰坪吴家,出卖土地几十石课,雇请8个木匠,用一年时间做成陪嫁48抬;出嫁时,装满12只船。姑娘出嫁前一日,邻里均来送礼,名“填箱”;姑娘们则来陪伴,名“陪十姊妹”。午夜辞祖宗:堂屋正中摆香案,地上铺毡子或竹席,哥哥或弟弟把姑娘从房屋背出来,跪在席子上给家神叩头。门外放鞭炮。姑娘叩罢头,便开始“哭嫁”(有的是哭嫁妆,嫌陪嫁办少了)。母亲、祖母和姐妹、女友陪哭。在这以前,来一亲人姑娘也要哭一场。有的姑娘在出嫁日前几天即不吃不喝,或喝少许糖水、鸡蛋汤。到婆家后3日内不可上厕所,否则要受人耻笑。有的姑娘“晕轿”即此缘故。

        姑娘上轿,不能自己走去,据说脚沾了地就会把娘家的财喜带跑,所以必须请人往轿上背。发轿前,主事人拿着“红包”、穿衣礼,请亲人为姑娘梳妆穿戴。花轿抬进门后,就把姑娘从泪人堆中拖出,背至堂屋席子上,等她向神龛叩完头,再背上花轿,搭上“盖头”,系好扶手带,关轿门、上锁、放鞭炮、发轿。

        (三)改嫁

        本县习惯将闺女婚称“女儿婚”,把妇女改嫁叫“过婚嫂”。“过婚嫂”又分丈夫去世再嫁和丈夫尚在离婚改嫁两种。再嫁称“死人妻”,与初嫁形式相仿;改嫁称“生人妻”,有如下几种情形:

        一是丈夫不务正业好吃懒做,且虐待妻子。经亲友劝说无效,妻子常住娘家。娘家密谋托媒,另寻“主口”。有时“主口”条件不佳,便在女方媒人看样时找人假冒,女方往往上当许婚。此谓“打样”。

        二是妻子无人品,不贤良,丈夫要求休婚。休婚时,男方须将妻子的“红庚八字”搭红绫送回娘家,其仪式形如娶亲。此后,女家即可托媒,另择主口,往往亦采用“打样”法撮成婚事。

        三是夫妻和睦相处,第三者垂涎其妻美貌,不择手段强逼为妻。这种人往往有钱有势,或与官府有勾结。第三者本人弄不到女方“八字”,只能通过媒人骗取。

        以上3种情况,统称为娶“生人妻” ,都要事先请人写婚书。这种婚书不能在家里写,否则便会玷污门户,家里要坏事。婚书要在乱葬坟园里、枯树下、石包上写。“生人妻”的婚书与女儿婚的婚书不一样:一般都有一大篇污蔑改嫁妇女的言词,上面还要写上男女生辰八字、“中人”姓名。男方、女方和中人都要盖手印。“死人妻”的婚书也一样。此种改嫁如同发卖财产。

        娶“生人妻”的程序有两种:

        休婚改嫁,由后夫按正常娶亲仪式迎娶,但不事声张,不奏乐。改嫁妇女临行前,躲到房后檐下或岩洞洗澡换衣;将洗澡水泼在石包上或荒坡里。然后在场院或房后上轿,悄悄抬走。

        妻子自愿改嫁和第三者强逼改嫁,则是由新夫到前夫家中去“娶”—实为抢亲。不用礼行,不吹不打,乘夜摸黑行进。抢亲队须有若干胆量超群或当过匪徒者,将前夫家四面围困。然后捆绑原夫,强背其妻上轿;不从者即以棍棒、刀背逼其就范。出门后捆了手脚,关进轿内或绑缚在滑竿上,或以人反背。半路上再找人户或到家后再洗澡换衣。请人“打样”看成的,拜堂时,骗局往往败露,有的硬不拜堂。此时,办事人就推推搡搡,几个人把他(她)的头硬按下去。娶“生人妻”同样请客办酒。“启媒”、“陪媒”与娶“女儿婚”相差无几。俗话说“生人妻,死人基,弄得不好就是祸”。娶“生人妻”本属是非事,常因此而打官司告状。“背膀子”厚(即后台硬)的,输官司能打个赢官司;没背膀子或背膀子薄的,赢官司也要打个输官司。所以,娶“生人妻”的媒人多由讼棍或与官场有来往的人充当。

        正常婚事,都在白天进行。若路程远、需娶“扎亲”(即在娘家住宿一夜)时,娶亲者必须在天黑以前赶到娘家;若天黑以后才赶到,娘家便责怪男方说:“你们又不是娶生人妻。这时候才来!”

        娶“生人妻”陋习,现已彻底废除;妇女改嫁成为正当的婚姻行为。但在落后乡村,尚有因拐卖人口而出现的非法改嫁现象(实属重婚犯罪)。

        丧 葬

        紫阳至今仍以土葬为主,且厚葬之风未减。

        丧葬程序如下:

        送终 老人临终,子孙须得守候床前;咽气时有后人在场,即认为有福气。哪个后人不在场,便不是他的后人。因此,不少子女接到父母病重消息,往往不远千里赶回家中守候。老人死后,后代须嚎啕大哭,不哭被人指责为不孝。

        烧落气钱 老人咽气前,急用钱凿打印火纸,称够1.8公斤,须得不多不少。咽气时由孝子逐张揭烧。待纸灰冷却后以白布袋包装(不封口)——此为亡者的“私房钱”。

        穿老衣 男性头戴黑布做的“和尚帽”,女性戴红帽或包黑丝帕。上身, 男穿黑布长衫1~3件,忌讳短;女穿大襟衣1~3件,贴身或衣领须红色。下身,男女均穿黑、灰色裤2~4条,大多不穿裤衩,亦讳“短”。衣裤总件数须成单,概不得用蓝色——讳“难”。裤带用黑或白线,按年龄每岁1根合股(但不得扭),围在腰间即可,不能打疙瘩。脚穿长袜1双或3双,外罩“亡人鞋”——男黑女红。如亡者父母尚在,帽子得改换白色,并戴孝帕(男)或穿孝衣(女)。

        洗澡 穿衣前或穿衣后,即请外人或儿媳为亡者洗澡。男性用大脚盆,女性用小脚盆。盛一碗温水,以一绺白布或黑布浸湿,在亡者胸前、背心擦洗(前3后4下)。而后,孝儿孝孙将碗中水喝下——此俗今已废。

        下榻 以一扇门板或翻转棺盖,将亡者遗体安放其上,仰面,勿使见阳光。将其手脚拉直,以火纸枕头、盖面。派人着守,防止猫、狗靠近“惊尸”。

        入棺 棺木树材,多有讲究。富户多用糖揪树,其余多用柏树和杉树。遗体僵硬后即入棺。棺底铺3公分筛过的草木灰,上覆柏树枝、垫布,再放遗体。以火纸枕头,白皮纸包砖头或土胚顶脚,火纸填塞两侧空隙。将“落气钱”袋置于遗体右手边。遗体上覆红布(或红白2层夹被);面部仍盖火纸——“盖脸纸”。袋盖不可盖严,须留3公分空隙、以防“假死还阳”。棺材以高凳支架,底置油灯(以前用桐油,现用煤油)。

        灵堂 将棺椁置堂中,上覆黄表纸包的家神牌位(待出丧时扯下)。小头前挂1幅白布、放1张灵桌、上置1升香米。解放前有灵牌子和“引魂幡”、现多供花圈或遗像。

        戴孝 “文化大革命”前均为白布长孝,以后改为黑纱,现二者兼有。

        夜场 人死后不能立即入土,须请阴阳先生看日子、择地,因此要停丧1~3日。停丧期间夜办酒席,名为“夜场”。坐夜一家老人去世、亲朋好友,四邻及与死者有交往者,都闻讯前往吊唁、送礼、帮忙、守灵。停丧期间,鞭炮、锣鼓、唢呐不停,夜间则闹“万子” (戏曲清唱);近年城镇则新增播放哀乐一项。

        迎客 吊唁送礼者离丧家不远即放鞭炮,孝子闻声即列队跪迎,后由领头吊唁者逐一扶起。全体吊唁者绕灵柩一周,将祭幛、花圈置于灵堂内,然后交礼。

        安吹鼓手 由丧家在大门外搭一小桌,置两条矮凳,请吹鼓手就坐“迎客”、“迎席”。如有两班吹鼓手,就在宴席旁另置一座。3班以上的,则散坐在房檐下。吹鼓手接了主人的“红包”,必须坚守岗位,一有客到就立即吹奏,哪怕饭在口中,也要放下筷子。

        上礼 即吊唁者持礼品(金)到礼房登记。礼品,民国年间多为香烛、火纸、蔬菜、柴禾、鞭炮、祭幛(土布、绸);解放以后渐兴花圈;近几年逐步升级,城镇多送现金和高级布料制作的挽幛,甚至毛毯、被面,农村多送现金、粮食、蔬菜、烟酒。

        上香 死者晚辈和亲属到灵堂后,抽香1或3枝点燃插入香米内,作揖叩头。其时,主孝须全体陪跪。

        坐席 俗语:“人死饭门开”。办夜场时,无论是否吊唁,邻近人户都要前往“帮忙”。人越多丧家越欢迎,认为“越吃越发”。故办丧期间,往往一面嚎啕大哭,一面饮酒作乐,大吃大喝。做道场通常只做1夜,内容为开路和管灯;富户亦有做3天4夜者。解放以后,此俗逐渐消逝——其原因在于老道士死后无人继承。

        打丧鼓 这项活动本属做道场时的间隔,以锣鼓伴唱孝歌。做道场消逝后,此项活动得以沿袭。孝歌内容则是大杂烩,或封建礼教,或逗趣骂笑;亦有政策宣传、好人好事。

        叫饭、奠酒 发丧前夜进行。置菜数盘、酒3杯于灵柩前,孝子将酒洒在地上,跪下叩头,站起烧纸,此谓“叫饭”。接着撤去盘筷,由死者晚辈轮流到灵前“奠酒”:烧香、叩头、向地上滴酒。

        清棺、掩殓 “奠酒”毕后,揭开棺盖,查看遗体是否端正,亲属瞻仰遗容。然后盖严棺盖,以漆泥抹缝。

        出柩、捆丧 出柩时辰,多选清晨:将灵柩移出大门外,接着以竹篾或捆丧绳将其绑缚,并穿进“龙杠”等抬丧之物。

        派请丧夫 农村实行“派丧夫”:从守夜的精壮男子中挑选,每人送1双草鞋、1副垫肩布,不另给报酬,或日后换工。城镇实行“请丧夫”:由包工头收费雇人,丧家另送香烟、草鞋、毛巾。

        看阴地 解放前,讲究葬坟山向。俗语:“十人挣,不如一人困”。不少老人生前即早择墓地,俗称阴地。坟基忌朝北:“葬了朝北地,坟化人断气。”若当年山向不利,要将灵柩临时“丘”在附近,待“大寒”后正式安埋。

        破士、挖井 即掘墓。掘墓人多选年长的丧夫。孝子先焚香烧纸,执锄破土。墓穴挖成后,挖“井”人得在“井”中吃“揽井饭”:众人一齐以手抓食,或折草木代筷;吃时须留少许,撒在墓穴四角和中心。

        发丧、抬丧 发丧时,孝子全部跪在路旁,由主孝抱灵牌或遗像跪在灵柩前。先由主事人讲话,交代注意事项;或开追悼会。当主事人吆喝:“请八抬占手,孝子搭礼了!”孝子即叩头离去,丧夫预备动身。主事人大叫‘送驾归山!”丧夫齐声吆喝:“起呀!”鞭炮、鼓乐齐鸣,孝子大哭,众人捧扶灵柩出发。队伍最前一人沿路丢火纸,谓之“买路钱”;接着依次为主孝、灵房、花圈祭幛、乐队、灵柩、送葬人。灵柩转弯、过沟、上坝,孝子均须双膝下跪,即遇荆棘也不避。到墓地后,孝子向众人行礼,女亲属趴在灵柩上大哭。

        烧圹、落圹 将火纸叠成八字形,在穴中分3行逐张焚烧。然后将灵柩抬至穴面,以木杠(名“五尺” )垫支,解捆丧绳及“龙杠”,将灵柩放入穴内,“大头靠山,小头对河”。

        垒坟 由孝子先破土:手握锄头跪在棺盖上,在墓壁上方挖土3锄。众人将其拉上,一齐动手掩蠼棺材。垒坟时,有即砌进墓碑的,也有后来补立的,穷人则不立碑。

        烧铺草、送烟包 死者掩埋后,孝子将其生前睡过的铺草及穿过的衣物,须全部焚烧;当晚又将用稻草做成的“烟包”送至坟头焚烧,并连烧3夜。传说烟包是亡者去阴间途中的火把。

        圆坟 死者安葬后第3天,全体孝子再去坟地,检查坟墓是否垒好,烧纸、叩头。主孝将长孝帕挽在头上,此后戴3年。如今,圆坟之后,多数即不再戴孝;少数人继续戴,但不超过49日。

        烧七 对于做过道场的,由道士开具“七单”。孝子按其日期,每到一个7天,就要举行一次烧纸、装香、叫饭仪式,共进行7次。此俗今已消逝。